《新山青》  
上一期    下一期

“师生合作型”教师工作室建设初探

   期次:第1期   作者:文化传播学院 逯艳 莫丽霞   查看:75   


  高校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等特点,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也存在着缺乏经验、思考和处理问题不成熟等。由于自身局限,学生自发组建的团队往往不够专业化,教师带队、师生共同合作的模式势在必行。文化传播学院抓住“师生合作”这一趋势,大胆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师生合作型”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新途径。
  一、“师生合作型”工作室出现的背景分析据腾讯官方公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9月平均每天使用微信的人数达到902,000,000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7%。2011年诞生至今,微信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已普及,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满足娱乐需求的主要平台之一。文化传播学院“格格有猫”工作室于2017年3月组建,目前有固定成员11人,分别来自学院的四个年级、三个专业。工作室组建前期,主要围绕“格格有猫”公众号的运营,坚持原创文章输出,目前已推出原创文章292篇。该工作室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社群、内容、运营和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先后摸索出“格格有话”“格格有乐”两个主打栏目,配备相应的文案、编辑、美工人员,并设计和固定使用栏目相应logo。
  二、“师生合作型”工作室的优势以公众号“格格有猫”为依托,该工作室在教师带领下开展“创意写作”研究、田野调查、教研科研等实践项目,进行跨学科、师生合作尝试,展现出师生合作模式特有的优势。
  (一)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建设和运营该工作室分为文案部、编辑部、宣传部、美工部四个部门。其中,编辑部、宣传部、美工部主要由学生担任负责人,负责公众号日常运营、文章编排、图片设计等工作。文案部则由工作室带队教师逯艳带领,负责主题策划、文案写作等文字生产工作。公众号将受众目标主要锁定在大学生群体,师生发挥各自不同优势,使得公众号的用户呈现持续增长状态。
  (二)师生合作有利于激发创造性、产出新内容自媒体行业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现阶段呈现“内容即流量”的现状,使得垂直领域的持续性生产成为趋势。自媒体行业随着用户关注点的细化逐渐细分,唯有规模性、持续性地内容生产才能真正吸引用户关注。“格格有猫”工作室的成员各自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和学科知识,在教师带领下,重视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综合了四个年级、三个专业成员的不同优势,激发出更多思路和想法,使得持续性地产出原创内容成为可能。
  (三)学生运营公众号可拉近读者距离如何建立起用户对于公众号的信任,是公众号从业人员的一大难题。该工作室负责公众号运营的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了解学生用户所喜爱的互动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用户对于公众号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公众号的用户忠诚度。
  三、“师生合作型”工作室的启示与意义“格格有猫”工作室成立以来,密切配合学校“一线五村”项目推进,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功能,传播青年文化、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应用型”创新实践人才。
  (一)发挥公众号文化传播功能,贯彻落实学校项目推进继“格格有猫”工作室的前身文化传播学院地域文化研究团队完成了校企合作项目“院峪村”村落文化调查和研究,并即将出版发行研究成果 《闵仲书院文化志》之后,该工作室又参与到莱芜“一线五村”的调查团队组建和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尤其围绕“逯家岭”推出文化产品。
  (二)提升学生创意写作能力,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文化传承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该工作室最核心的竞争力。工作室的前期阶段坚持原创文学生产,从文章的标题、形式、内容、逻辑等角度对原创文章进行精加工,逐渐形成了“格格有猫”公众号特有的文风,获得大量活粉。
  (三)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熏陶,发挥教育宣传功能为传播正能量,“格格有猫”工作室于2017年10月开设 “你所不知道的老师”版块,坚持每周采访一位老师,通过问题设置和互动环节,展现这些老师走下讲台后的其他品质和面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格格有猫”工作室成立以来,获批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两项,分别是“高校创意写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实践———以 MuLab文字工作室、‘格格有猫’工作室、识繁剧本工作室为例”以及 “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与运营———以 ‘MuLab’、‘我们的OurStudio’及‘格格有猫’公众平台为例”。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带动了学生创业及就业。
  以“格格有猫”为代表的高校“师生合作型”教师工作室是由专业教师主领的教研科研大本营,它打破了师生间、单一学科间的界限,对跨学科师生合作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621次访问,全刊已有17609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