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青》  
上一期    下一期

清明:国人血脉中的眷恋

   期次:第6期   作者:外国语学院2017级 王曾霞   查看:61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不少传统节日。其中一个,它意蕴深厚而含蓄。细雨纷纷,慎终追远,这是一个令人悲怆的节日;春风和煦,草长莺飞,这是一个春心萌动的节日。清明,带着属于它的独特韵味,与时光一起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开始,与国人相会,并延续至今。
  在清明这天,表面上来看,大家奔走于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中,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内涵。
  感恩情怀。中国人以孝为先,父母之恩,当结草衔环,终身以报。在儒家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时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祖先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技能,做人的礼仪,给了我们良知,让我们展现出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天质。在先人的坟墓前,总会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刻。
  生命意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人类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基于这个现实,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一,他们看重生存价值,认为生命短暂而宝贵,必须珍爱生命;其二,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其三,努力超越生命的短暂,追求生命的不朽。这些关于生命的基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明习俗活动的生成,并在清明习俗活动中得以显现。例如:踏青,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支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是中国人对生命之初向往的体现,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应时精神,尊重自然规律不误农时。“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正是春耕春种、养蚕采茶的大好时节,此时我国不少地方都有与农事相关的习俗活动。比如南方养蚕的地方多有“闹清明”的做法,届时农家要祭蚕神,喝天花酒,吃笋、藕、粽子等,期望茧子又白又结实。过去山东许多地方有清明饭牛的习俗,在清明节喂牛一顿好吃的,意味着从此它就要开始春耕农忙了。
  在清明背后,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深刻用心及渴望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愿这些古老而漫长的节日,能够一直被流传与继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783次访问,全刊已有175683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