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青》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与山青共成长

   期次:第21期   作者:蒋涛涛   查看:71   


  今年的校庆日,全新而不同。评估的余味尚未消缺,喜悦中也便增加了一丝祝福和期待。
  15年前,也就是2003年,我到校工作。入职前后的那几年,是学校进人比较多的年份,我们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带领下,一起见证和参与了校区搬迁、升本评估、学校揭牌等重要事件。个体的局限性会影响身处其中时的感知,即使亲身经历,也往往是在事后才突然醒悟。所以,静心回想,才会不由得感叹,69年的光辉岁月令人肃然起敬,仅是相伴走过的这一段征程也是如此的不平凡,对学校是新的洗礼,之于个体则是新的成长。
  先从应聘说起。2003年是高校扩招之后的首个就业季,又赶上“非典”,所以印象深刻。那时候,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具体怎么得到的招聘信息也记不清了,匆匆忙忙赶到西校,一进校门就缓了下来,古朴的礼堂、安静的办公楼,还有随和的考官和工作人员,让一切变的自然而放松。笔试是“辅导员工作之我见”的命题作文,面试是自我介绍和随机提问。具体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已经没有印象,当时的感觉和场景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就是觉得“亲切”,有种冥冥之中属于这里的感觉,也由此埋下了热爱的种子。当时在之前的文化传播系担任03级辅导员,文秘、新闻再加上首批播音专业,一共336名学生。做辅导员很辛苦,事无巨细、劳心费神,但那段日子也很充实,合唱比赛、朗诵会、话剧专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记得当时经十路正在扩建,我们在泉城广场举办了一个“向经十路建设者致敬”的活动,还登上了《齐鲁晚报》,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开心。
  2004年,校区搬迁。首批入驻的只是部分专业,大约有3千人,当时的基础设施仍在完善,加上地处“荒郊野外”,安全隐患比较多,我们辅导员都是长期坚守在东校区,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当时还流行小灵通,最怕的也是电话响,不是学生在泥土路上被井盖子夹着脚了,就是喝浑水闹肚子了,夜里送学生去市区医院也是常事。条件虽然比现在艰苦,大家都非常投入,也保持着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一起绞尽脑汁开展活动,一起处置突发问题,甚至半夜一起查宿舍、逛校园。辅导员们三个人一间宿舍,作为男辅导员,在做饭上有天赋的自然就成为了中心,大家也乐于聚集到一块儿。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是看DVD,原版的“魔戒三部曲”和96乔丹集锦看了无数遍,客观上也成就了一些英语达人和篮球高手。也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建立了无比深厚的革命友谊,对学校的热爱也与日俱增。
  2009年的升本评估,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我已经调到了宣传部,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们,坐班车的时间都不放过,用来讨论和沟通工作。为了拍摄校园全景图,已经退休的老同志爬上15米的路灯车;为了完成画册印刷,同事们在充满震耳噪声和刺鼻油墨味儿的印刷厂车间呆了一个多月;为了拍摄专题片的日出镜头,他们爬上了楼顶天台,在深及脚踝的冰雪中待了两个多小时。当然,我们还见过凌晨2点,在校园里繁忙奔跑的身影,听到过在滴水成冰的走访路上,领导、同事们的艰辛和执着……也是这些经历和所见所闻,让我们真正领会和感受到了什么是山青精神。
  当然,2010年5月27号的揭牌庆典,也是永生难忘,忘情的欢呼、真诚的祝愿、由衷的感叹……一幕一幕恍如昨日,这是几代山青人的夙愿,学校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也随之不断改进和提升,正如鹿林书记所言,事业的发展来源于人的进步,人的进步依托于事业的发展。近几年,特别是评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更是深切感受到办学理念的日渐清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学校治理的逐步规范,这些都成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拓”和“以时间换空间”发展策略的最好注脚,也让新时期的山青精神在每个人身上不断丰富传承、发扬光大,我们和衷共济、攻坚克难,累并快乐着、成长着。
  前路衔使命,奋进凭初心。没有忘记初心、没有放慢脚步、没有偏离主线,过去的路这样走过,未来坚持这样走下去,这是张院长在合格评估专家见面会上的汇报,我想也一定道出了所有山青人的奋进心声。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评估之后的特殊校庆,我们向筚路蓝缕的前辈先贤和开拓者致敬,也让我们一道继续与山青共同成长,用脚下踏实走过的每一步路,去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开拓一个美好的时代。
  生日快乐,亲爱的山青。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764次访问,全刊已有1747696次访问